11/1 C-CLUB 演講
#我們在對話中學習
「藝術、生活與創造--從策展人到藝術管理」
藝術是展演,也是日常;美學是品味,也是生活,美學藝術可以是殿堂精緻光暈,也會是鄉里間的生活絞理。
出身民雄的賴依欣是藝術家,也是策展人,現在嘉義市立美術館館長,她熱愛跨域藝術工作,也關心城市美學與發展,從藝術家到藝術管理,她是如何把美學展演於殿堂,並融入在生活之中?
講者 :賴依欣 /嘉義市立美術館館長
日期 :11/1(三)
時間 :14:00 - 16:00
地點 :社科院 R227
歡迎踴躍前來聽講!
✯ 當日演講文字紀錄 ✯
紀錄:左如弘
「做為一個策展人,如何將有興趣的議題,透過不同的作品思考、連結與製作,邀請不同面向的藝術家共同參與之後,藉由不同作品的呈現,將議題透過展覽的方式展現出觀點與能量並傳給大眾,這是最重要的。」
11月1日,中正大學電傳所的傳播專題研究課程請的講者,有藝術管理相關背景,既是藝術家,也是策展人,演講中,和同學分享如何進入藝術領域與策展生涯,她是嘉義市立美術館館長賴依欣。
學習媒體藝術出身的賴依欣,不僅從事創作,也擔任過策展人。大學、研究所的學習歷程,使她決定放棄創作,並以理論的方式幫助各種藝術作品發揮其力量與能動性。因為這樣的理由,她選擇在碩士畢業後進入故宮從事研究助理的工作,然而,公部門守舊的環境使她十分不適應,故宮運作的傳統思維使其未能往前邁進,賴依欣除了對當時的工作環境失望,也認知到她在學術上的不足,不久便回到英國攻讀博士學位。
博士畢業後,賴依欣沒有忘記自己希望透過理論的方式幫助藝術作品發揮能量的初衷,開始在台南積極籌辦各種策展活動,為了實踐在博士班時關注的一些議題,集結了許多藝術工作者,讓這些小小的力量串連成一股強大的藝術能量在城市裡發酵,成立了許多工作室,並開始關注城市空間變遷與城市仕紳化的議題,透過藝術創作的可能性回應這些議題。策展工作持續幾年後,成立了「草苞實驗室」,「草苞」二字,除了暗喻對藝術事務不熟悉的草民之外,也期望透過「苞」字,傳達藝術教育的種子的概念,在每位草民心中萌芽。然而,長期的策展工作讓她意識到,在國內舉辦策展活動需要相當大量的資源,一個好的策展人需要有能力整合資源,再加上國內的藝術產業發展仍不成熟,舉辦策展活動是十分不容易,就在沮喪之時,有個機會找上門來…
那時嘉義市立美術館即將落成要徵聘新的館長,有多年藝術活動策展經驗的賴依欣剛好是出色的人選,雖然過去與公部門的合作經驗讓她有些卻步,但是她也清楚,在台灣進行策展活動需要來政府的支持,在這樣的背景下,她開始嘗試了解公部門到底想要的是什麼?與她這樣的獨立策展人想法落差在哪?最後決定挑戰這份職務,並試著整合公部門資源去做到過去身為獨立策展人做不到的事。
談到策展人跟美術館館長的不同,賴館長直言,除了身分不同,工作內容也非常不一樣,雖然博物館也有展覽藝術作品的業務,但對於策展人來說,重要的是如何與藝術家溝通,創造出一個合乎展覽主題的藝術品,或提出不同的藝術觀點供藝術家參考。而美術館館長需要以更宏觀的角度去看待事情,包括如何經營,如何吸引人們來美術館逛逛,或著將藝術作品傳達給一般民眾,這些都是美術館館長需要思考的。
過去的嘉義有許多藝術家,因此以「畫都」聞名,賴依欣擔任美術館館長後,便積極與市政府溝通,希望能重現嘉義市畫都的美名,並為嘉義市帶來藝術能量。她規劃許多藝術展覽,希望能透過當代的觀點,創造多元思考價值,創造新的可能性,並回應過去嘉義美術史發展。她同時思考要為民眾規劃什麼樣的展覽,怎麼樣幫助民眾觀看藝術,並要將這些藝術建構在何種觀點之中。
從策展人到藝術管理,賴依欣在不同的身分中學習、成長,並逐漸了解不同身分之間的要如何對話、合作,現在的嘉義市比起過去,已經增添了一些藝術氣息,或許還不能跟過去的畫都相比,但在以這座藝術館為中心的薰陶下,一個嶄新的文化城市指日可待。
✯ 問答Q&A ✯
Q1:國外美術館再訪率跟台灣比起來如何?因為館長提到希望把美術館變成一個日常都可以來逛的地方,因為過去的經驗得知,美術館沒有展覽的時候沒什麼人會來,想知道國外怎麼辦到讓他們的國民日常都會想去美術館走走?
A1:你說的沒錯,大多觀眾都跟你講得一樣,但我直覺認知,我在日本看到的觀眾並不是只是一個場館的藝術觀眾,當你今天養成對藝術的喜好後,一定不會只去一個藝術館,所以這會是一個流動的狀態,今天你可能三個月才來嘉美館一次,但你一定在這期間會去參與其他藝文活動,所以觀眾藝術興趣養成並不是只有一個場館受惠,而是會成為一種生命中的需要,一種對藝術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