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0 C-CLUB 演講 #傳播研究專題討論
「誰說商業媒體沒有深度報導--調查記者如何作調查?」
雖然許多人不看好台灣的商業媒體,但仍有不少新聞工作者在媒體使勁全力監督政府及財團,發揮應有的守門角色。林上筠是資深調查記者,目前也是鏡電視採訪中心副總監,曾經踼爆許多隱藏在制度裡的秘密,她是如何透過交錯調查的追蹤技巧探究問題核心?又是如何跟官方交手詰問讓官員啞口無言?多次獲獎的她將告訴我們:「誰說商業媒體沒有深度報導--調查記者如何作調查?」
-
講者 :林上筠 / 鏡電視採訪中心副總監、《鏡新聞調查報告》節目製作人
時間 :14:00 - 16:00
地點 :社科院 R227
歡迎踴躍前來聽講!
✯ 當日演講文字紀錄 ✯
紀錄:許勝婕
林上筠:「誰說商業媒體沒有深度報導--調查記者如何作調查?」
許多人不看好台灣商業媒體,大多認為都在報導好笑的娛樂花邊新聞。然而,仍有不少新聞工作者認真做報導、監督政府與財團,發揮媒體第四權的守門人角色。這次邀請到的林上筠為資深調查記者,目前擔任鏡電視採訪中心副總監。她,經手過無數的調查報導,揭露許多隱藏在制度裡的不為人知的秘密,她的報導不只好看也能對社會發揮影響力,更獲獎無數--誰說商業媒體沒有深度報導?她將實際分享製作報導與官方交手的經驗,讓大家一窺調查記者是如何做深度與調查報導的。
林上筠:曾在TVBS待20年的時間,有10幾年的政治線經驗,後來轉往製作專題報導為主,曾得過卓越新聞獎、曾虛白新聞獎、吳舜文新聞獎等等。現在為鏡電視採訪中心副總監。作品有《帳棚下的秘密》、《派遣工的正義》、《人才去哪兒》、《台灣藥害大追蹤》、《毒渣現形記》、《舌尖上的真相》、《”藥”命的缺憾》。
一個好的作品不僅要叫好又叫座,也要有深度
「我希望我的作品,不只是叫座、不只是好看而已,我希望有好有深度。」一開場,林上筠就以這句話當作開場白--因為有些作品有深度的時候,卻不吸引人;而有些作品好看,卻又流於表面淺白。因此,要如何到兩者平衡,其實很難。而她今天,就是要跟大家分享她二十幾年來的記者生涯,是如何做到這件事情的。
「我們涉獵的議題其實蠻廣泛的,不只是《派遣工的正義》,也包含像是你我未來就職可能會遇到的問題,還有臺灣人才到底去哪裡了?都外流了嗎? 甚至還有《台灣藥害大追蹤》,或是《舌尖上的真相》等食安議題,以及《毒渣現形記》。」林上筠先以她的作品為例,她目前為止到底做了哪些公共議題,揭露出與你我息息相關,卻不為所知的事件。
她表示,其實做調查報導在台灣有一定的難度,因為需要公司給予資源,才能去深入追蹤那些過去不清楚、可能危害公共利益,以及能掀開政策漏洞、灰色地帶的事件。她以美國的水門案為例,雖然發現當時政府有竊聽的證據,但「當時華盛頓的郵報主編,花了兩年多時間來追蹤。」而這是調查報導一個經典的典範,林上筠這麼說,但,在台灣要做到調查報導有點難度,可能要從先其他小部分來追蹤來調查。
林上筠分享,在台灣做調查報導其實是「又愛又恨」,為甚麼?因為,其實要深入一個地方去追蹤要花費非常多的時間,很多東西都是隱藏在看似正常的表象下面,遊走在灰色地帶無法輕易公開。而且,她在過程中也遇到阻礙,像是既得利益者的阻擋、或是公部門根本不願意去接觸的議題,「尤其是電視影像調查報告更難,是因為它很難拍到,真正當下揭露的一瞬間。」
「但是,如果真的揭露出來了,就跟你我息息相關。」
深度報導與調查報導的差別?
▲攝影:許勝婕
事實上,深度報導與調查報導還是有細微的差異。林上筠指出,深度報導,主要以各面相深度討論,包含追查問題,脈絡比較完整、證據周延,且有提出建設性的解方。像是《派遣工的正義》深入全面性的探討,國家部會中是否有暗藏濫用承攬工--如原住民電視台的部分員工,即是用承攬的方式聘用,但那些承攬的記者卻不能累積年資與特休等等。所以就算在工作中遇到職災,受傷也不會有保險給付,對於那些人來說十分不公平。
至於調查報導,則是調查內幕、詰問官員,將隱藏在社會角落與法規灰色漏洞的事件揭露出來。但在在追查當中的時候,時常遇到卡關或者壓力,需要記者去抗壓與克服。如《毒渣現行記》,紀錄廢棄物亂、倒導致農作物戴奧辛超標,但過程中卻遭遇到黑道恐嚇,政府官員施壓與互推卸責任。而關於毒渣的報導也造成社會蠻大的迴響,眼球中央電視台做了一系列相關報導,而時任台南市長黃偉哲都出來面對該問題。
角落的不起眼的訊息,都可以是重要的訊息
約在八年前,台南學甲被查出爐渣亂倒,剩下的爐渣沒有清除乾淨還埋在農田,然而政府卻沒有動作。
林上筠也分享做毒渣報導的過程。她說,當時有一位里長長期被恐嚇,但仍勇於出來抵抗惡勢力;同時,她也順帶分享做報導時遇到的小插曲,當時他們聽到檢方要開挖土地挖爐渣,準備從台北搭高鐵南下直擊開挖瞬間,然而,他們不知道確切時間,於是就和附近警局探聽消息、挖掘線索,終於問到開挖時間。
到了開挖當天還是被檢方阻擋在封鎖線外、阻擋鏡頭,於是記者們只好先撤退回去台北。不過在回去之前,林上筠與一位玉米農阿伯交代好要觀察開挖現場、最好用手機錄影保存證據,最後他們幸運得到阿伯躲在草叢拍下的珍貴開挖影像。
「很多角落的人物或是不起眼的訊息,都可以成為訊息。」林上筠這麼說。
她還表示,在做調查報導的過程中也遇及施壓,碰到別的長官來電,說「這都是一場誤會,可以不要做這題嗎?」林上筠說,甚麼畫面都還沒拍到就嚇得半死,但她也只是「聽聽而已」、不聽從警告威嚇,她的攝影搭檔"當下一度"不願再回去現場拍開挖畫面,可見威脅仍有效果,整起事件背後的勢力強大。所幸後來兩人仍克服萬難共同完成。
專題做完,要播出預告時,林上筠再度遇到施壓,叫TVBS不要播出。後來,他們仍抵住壓力,照常把專題播出。「第一有拍到蒐證,第二是有憑有據,我們是探討整個議題,不是只focus在爐渣的部分。」
報導要扣住「人味」,引發社會關注
就在《毒渣現行記》播出後,引發不少社會迴響。林上筠也分享,其實整個專題的畫面少、題材又硬,其實很難做出一個小時的專題,「所以要扣住人味」她強調--到底住在那邊的人受到甚麼恐懼感?或是他們會擔心他們的家 、他們的水。
「然後甚至我不只做爐渣,我還有做其他的議題,包含像是廢棄物被濫倒在家園附近。後我還去走訪台南的一些鄉鎮啊,那些阿公阿公跟我講說,他們有跟議員反應但是議員都不理他們啊,老了沒有人理他們啊。」
「人味」,林上筠再度強調,適時的配上音樂與畫面,就能帶出她所想強調的部分,能帶出同情、引發社會關注,甚至刻劃案例後面的硬道理。
「很硬的東西一定要有人味帶出來,這是我一貫做專題的想法。」
播出之後,幸好有造成一些改變,學甲爐渣在三個月內就被清除。可見一個好的新聞報導打到痛點,還是可以改變社會。「所以你沒去挖這些東西,沒有人知道」,「我覺得這是媒體可以盡到的社會責任。」
深度報導專題如何發想?如何紮實?又要怎麼吸引觀眾?
專題要怎麼發想?林上筠說,可以先從追一些物件的獨特面開始,「從小去放大,細追討論」,她建議以後想從事新聞專題的同學,可以從這裡出發。比如說最近地震的新聞,可以去發想台灣的房子到底有沒有防震檢測?政府到底有沒有管?她說,其實政府在2019年將所有921之前建造的老屋進行檢測、防震的快篩, 發現三萬多戶中有一萬多戶都是有安全疑慮的,然而政府卻不公開,這可能是怕影響房價或者其他種種因素,只透過地方政府去告訴管委會。至於管委會有沒有告訴住戶,那又是另一回事了。
另外,專題如何增加深度?可以從法令是否周延開始下手。林上筠表示,其中重要的工作是要做田野調查、問學者與專家,補充相關背景。如果要做環保議題,那就找環保學者,去找裡面哪些是力有未逮的、法令一直卡關沒辦法解決的,最後再從案例畫面去描述不公平的地方。
那麼,專題要如何吸引人、深入淺出的關鍵是什麼?林上筠說,要從前面畫面案例鋪陳,再帶出後面嚴肅的重點--「如果一開始就從爐渣的檢驗開始,那誰要看?」因此,要先用「人味」的東西帶出來,吸引觀眾的目光;還有善用對比的技巧,她以營養午餐的報導為例,利用政府規定的標準為1.5到2.5份,與實際上吃的分量呈現對比,還有將總統參訪學校孩子營養午餐有一大塊排骨與平常吃飯只有預算不到20塊的營養午餐做出反差,帶出鄉下孩子午餐預算太低、可能有營養不良的的問題。
▲攝影:許勝婕
這個題目是怎麼發想的?林上筠分享,她是與一位具有廠商身分的家長會長聊天得知,發覺原來嘉義縣國小的營養午餐預算這麼低,大多食材都低於20元,而且都是用「最低標」進行午餐的得標。其中,最關鍵的營養午餐標案報表,竟然是與一位擔任午餐秘書的體育老師聊天得知的在哪裡的,又再度見證「你所會忽略的角色,可能線索藏在他身上」。
最後專題播出後也改變了現狀,首先是嘉義縣政府召集校長開營養午餐最低標的會議,將下學期改成最有利標,避免最低標;教育部也召集全台縣市教育局負責午餐的科長北上開會;最後時任行政院長蘇貞昌親自盯教育部提改善方案。
長版專題如何留住觀眾?
▲攝影:許勝婕
不管是文字還是影像專題,林上筠認為節奏都不要拖,而且開頭與結尾也是最重要的,「我覺得一個流水賬的專題是不受人喜歡的」。尤其以影像而言,適時的CG動畫、轉場與營造氛圍也是有加分效果的,會有引人入勝、說故事的感覺,「因為,有感的畫面會說話。」
她以《派遣工的正義》專題為例子,當時他們追查政府規避勞基法、遊走灰色地帶,部會濫用承攬外包,發現原住民電台的一些記者居然沒有勞健保、甚至沒有婚假病假產假與喪假;還有公立醫院用承攬契約聘員工,這些員工一年一約不累計年資,宛如免洗筷一樣用完就丟。
最後在專題播出後有幸能造成一些改變,原住民電台在2019年將這些承攬員工全數編入正職;榮總衛福部醫院將承攬員工的年假計入;以及2019年派遣工權益首度納入勞基法。
沒有人是局外人
在演講的最後,林上筠認為,「給觀眾應該看的、必須看的,而非他們想看的」,「如果你只要餵養淺薄的內容, 觀眾口味就會越來越淺。」另外,她指出,其實在很多環節中沒有人是局外人,「如果我們從小小的面向去改, 然是 去掀開什麼東西的話, 未來都很可能會改變你我的未來。」
✯ 問答Q&A ✯
Q1:好奇做報導的過程中遇到官員互踢皮球或是回應支支吾吾的狀況要怎麼辦?
A1:林上筠表示,去採訪遇到官員的時候,官方的回應是一定要的。做任何事情一定要有官方說法,也不要因為他說的很爛,就不去放這一段,還是要讓他說,讓民眾自行去判斷、他到底說的有沒有道理、說的是否為真。
Q2:想請問以後如果想做深度報導的記者,那剛入行時要如何為自己鋪路?如果不想走政治線記者,有無其他可能性?
A2:林上筠認為,過去走政治線的經歷讓他累積非常多人脈,讓他做專題時順手許多,讓她知道官員有甚麼毛病、如何詰問官員等等。她也建議,平常多看新聞,看深度報導或者社論,如《報導者》的追蹤調查報導,對於記者內涵的養成都是有幫助,也能多訓練自己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