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5 C-CLUB 演講 #傳播研究專題討論
「What future for journalism in the age of AI?」
上週我們邀請ETtoday新聞雲(東森新媒體)總編輯林妏純和本系陳怡璇副教授對談,討論社群媒體對傳媒產業造成的衝擊,有理想的新聞人又是如何應對。不過,衝擊新聞業不只是社群媒體,AI,更是來勢洶洶!
AI的出現衝擊了全球的新聞產製,是助力?還是阻力?還是讓新聞人越來越沒力?到底「What future for journalism in the age of AI?」羅世宏教授告訴你。
-
講者:羅世宏 / 中正大學傳播系教授
日期 :5/15(三)
時間 :14:00 - 16:00
地點 :社科院 R227
歡迎踴躍前來聽講!
✯ 當日演講文字紀錄 ✯
紀錄:鄭資蓉
長期研究電訊傳播政策與新聞產業發展的羅世宏教授,在本次演講中深入探討了AI在新聞與媒體業的角色。隨著各式AI工具的不斷出現,AI正逐漸成為各行各業的重要工具,新聞媒體產業也不例外。這場演講除了揭示「AI時代下新聞業的未來」,並探討了新聞產業如何應用AI工具,以及這些應用帶來的正反影響。
新聞業的重要性與挑戰
羅世宏首先強調新聞業的重要性,不論政府的民主程度如何,新聞業對監管三權及選舉進行至關重要。雖說新聞媒體產業的歷史僅有200年,其雙元市場的商業模式主要依賴於廣告和訂閱發行。然而,這樣的商業模式已經不再穩固,需要尋找新的運作模式和制度,讓新聞業能夠持續運作下去。
新聞崩壞/新聞業危機
AI的出現對新聞業的影響深遠且迅速,雖然帶來了許多便利,但也產生了負面影響。羅教授透過多部影片說明AI與新聞產業的關係。影片〈星星之火3:與AI共舞、守護真實之光〉展示了「新科技的兩面刃」,AI不僅帶來便利,也可能造成負面影響。例如,在中國網路環境中,許多由AI生成的俄羅斯女生想嫁來中國的影片,使人真假難辨。另外,AI技術如Deepfake已被用於詐騙,這對人類社會的信任基礎造成威脅。另一部影片〈How AI tells Israel who to bomb〉探討了以色列使用AI進行軍事行動,導致巴勒斯坦平民死傷的案例。這些例子顯示,AI在戰爭中的應用可能造成嚴重的倫理問題與附帶傷害。
AI的影響力不斷增強,涵蓋各行各業,無論好壞。雖然有人擔心AI會毀滅人類,但這種說法過於誇大。實際上,AI已經融入我們的生活,我們應該理性看待其影響。新聞業面臨的挑戰已經持續多年,並非因AI才開始。社群媒體的興起和新聞業的崩壞已對民主制度產生隱憂,各國都在面臨這些問題。新聞業需要找到更好的運作模式與制度,思考如何與AI再造或改造新聞業的可能性。
新聞業與科技業的權力關係重構
AI對於新聞業來說,重要的是「重新建構新聞業與科技業的權力關係」。過去新聞業一直在撤退,被科技業打壓,近期則是「新聞業控告AI業者」,像是紐約時報開了第一槍控告OpenAI與微軟,另外旗下有許多報紙的Alden Global Capital也對 OpenAI提出告訴。過去新聞依賴搜尋結果的廣告收入,但AI工具消除大部分流量,使新聞媒體流量變更低,特別是傳統的文字媒體所產出的文字內容,直接被AI使用並產出模型,更深受影響。例如,AI工具經測試後發現產出的資料,皆是取自紐約時報。不過未來不管最終的司法結果如何,可以促成新聞業與科技業談判時,擁有較好的談判地位,AI公司可能成為新聞業的重要收入來源,雙方將變成相互合作的關係。不過,得反思目前新聞媒體現在都不得不用AI,但技術仍來自這些科技巨頭,未來可能財務、技術都依賴著平台,造成「技術的依賴」的問題,。
AI在新聞業中的運用已經顯現出來,特別是在生產力與效率提升方面。AI可以幫助新聞組織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提升報導品質,例如,從影片〈Associated Press- How technology has expanded reporting at a 170 year old News service〉可見,美聯社在使用AI後,收入增加了三倍。此外,AI還能幫助檢視媒體資料進行研究,以及進行事實查核。
人工智慧產生內容(AIGC)的新聞偏見
使用LLM(大型語言模型)所訓練的資料存在偏見,因為人類世界本身就有偏見。羅世宏提到ChatGPT與現存的LLM都有性別歧視與種族歧視的問題。以台灣情況而言,同時深受開放資料大多來自於中國的問題。因此,台灣應該與美國大科技公司合作,利用台灣資料庫訓練本土化的LLM,避免受到偏見影響。
AI時代下的新聞業未來
最後在AI時代下的新聞業未來,其實莫過於新聞業的核心是事實、觀點、價值與判斷,這些是只有「人」才能做的工作。未來,新聞業將繼續存在,但形式會有所改變。AI將幫助我們節省時間,用於更有意義的事情上,提升生產力。最終,人的創意與靈魂是無法被AI取代的。
結論
最後,強調了人類在AI時代下的重要性,人的價值與風格所建立的內容是無法被AI取代的。AI的存在使我們處在更多元且時間更加可支配的世界,我們應該利用這些時間做更有意義的事情,將會是一個很好的起點。在AI的輔助下,人類的生產力將提升,未來我們將能夠有更多時間精力,創造更多的公共價值與獨立判斷。
✯ 問答Q&A ✯
Q1.在測試ChatGPT時,發現它有時會胡說八道,且經常認同我所說的一切都是正確的狀況?
A1.AI目前仍存在幻覺問題,這提醒我們不能完全信任它。AI未來會越來越強,並逐步修正這些問題。至於認同使用者所說一切的問題,AI有自律設計,例如在被要求撰寫攻擊性內容時會指出這違反誹謗法。如:歐洲已有相關自律法規來規範AI的行為。
Q2.關於AI與現今新聞業之關係,發現到尤其是使用大型媒體集團資料庫裡的資料,但這會不會產生壟斷的問題?小型媒體該如何應對?
A2.最理想的是開發自己的AI工具,或者不全然依賴單一工具,這樣的自主權會提高。目前,仍屬微軟、Google、Meta和亞馬遜擁有全球數據和人才,未來可能會出現更多壟斷方式。所以小媒體可以團結起來,共同開發AI工具,並尋求公共政策介入和公眾募資,以實現數位轉型,使媒體更加多元。AI的出現會帶來新的衝擊,也會創造新的媒體形式和媒體從業人員。
Q3.在新聞業使用AI後,人能做什麼?我的研究發現,調查記者所建立的社會連結和田野調查能力是無法被AI取代的。而台灣上層記者,企劃深度報導的人,有很強的田野調查能力,反倒是新聞室裡數位技術很強的人,他成為支援性的工人,而不是主要的帶領者,這是我的觀察。
A3.很好的研究發現,所以未來不會一個人做所有事,不同人還是在不同崗位,而去到現場的田野調查也不會被AI所取代。我會寬廣的看,本來記者不需要做所有事,而是要與各個不同領域的人合作。以後會是網絡化的新聞(network journalism),網路的網絡、人的網絡、知識、社會資本和信任組成,更能做跨國的合作。現在各國際調查組織已經開始進行國內外之協作。記者需不排斥技術,與懂技術的合作,並且與不同的組織合作。這樣網絡化的新聞打破過往的做新聞、組織的方式。過去典範未必適用於未來,新的一代需找到新的工作、思考方式。
Q4.Google為何要和新聞系合作?
NYU與Meta合作革新了課程與教學內容,外部資源可以在高校資源缺乏的情況下成為一個方向。大公司的社會責任包括捐贈資金,但是否會主導課程是需要關注的問題。很多情況下,這些公司只是掛名或贊助單位,不會主導課程或限制研究方向。只要大學能確保自主性與獨立性,不依賴單一贊助,就能保持多樣性的資金來源。
A4.NYU有接受Meta的結盟,革新了課程與教學的內容和師資,外部資源可以在高校資源缺乏的情況下成為一個方向。大公司的社會責任包括捐贈資金,但是否會主導課程是需要關注的問題。很多情況下,這些公司只是掛名或贊助單位,不會主導課程或限制研究方向。只要大學能確保自主性與獨立性,不依賴單一贊助,就能保持多樣性的資金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