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6小期ETV 單元一
歡迎收看第586-1小期ETV,本期為您帶來以下報導: 1.身心障礙者 轉銜存落差 2.鄰里相約散步 打貓綠川廊道完工 3.大經申請 社團活動的及時雨
Read More
第586小期ETV 單元二
歡迎收看第586-2小期ETV,本期為您帶來以下報導: 1.殊途同「龜」 攜手保育原生龜類 2.南門公園 特色文化資產聚集地 3.福安坑改造 府城腳下的秘密溪流
身心障礙者 轉銜存落差
【記者 游子誼、李新誌/綜合報導】
台灣身心障礙者的職業重建,從評估、訓練到就業支持,建立了一個全面的服務體系,包含支持性就業、庇護性就業、社區日間作業設施等等,強調個人化支持與長期陪伴,協助身心障礙者實現經濟自立與社會融合。然而,個案轉銜至一般職場環境的過程中仍存在落差。
鄰里相約散步 打貓綠川廊道完工
【記者 陳宇瑋、沈蒔億/綜合報導】
嘉義民雄打貓綠川廊道於近日完工,縣長翁章梁稱「景緻猶如日本街景」。廊道串連民間信仰中心、學校、公園、社區活動中心等,成為當地居民日常休憩散步的好去處。由於廊道空間過去本是缺乏整理的閒置公有地,景觀設施的維護成為民眾關心的議題。
大經申請 社團活動的及時雨
【記者 吳佑珉、游瑀涵/中正大學報導】
國立中正大學提供大型活動經費的申請管道,減輕學生社團在舉辦活動時的資金壓力。然而,申請過程中的審查標準引發部分學生關注。 對此,課外活動組強調評委會審核時,活動效益、參與人數及經費使用的合理性都是重要考量,回應學生對經費運用的疑慮。
殊途同「龜」 攜手保育原生龜類
【記者 許佳欣、曾巧慧/嘉義縣報導】
台灣一級保育原生龜類食蛇龜與柴棺龜,近十年來數量急劇減少,2006年至2013年間,更因遭嚴重盜獵走私而面臨存續危機。隨著環境開發造成棲地縮減,再加上路殺事件頻繁,這些台灣原生龜的命運該何去何從?
南門公園 特色文化資產聚集地
【記者 徐意、黃珮芸/台南市報導】
台南是台灣最早被開發的地區,豐富的歷史淵源、多元文化的交融以及地理與政策的優勢使它擁有龐大的古蹟及文化資產。城市的歷史造就了台南「文化首都」的美名,文化資產則記錄了台灣的歷史進程,今天要介紹的南門公園,即是明鄭時期所建設的防禦設施之一。
福安坑改造 府城腳下的秘密溪流
【記者 劉曉亮、柳秀穎/臺南市報導】
府城腳下有條秘密溪流名為福安坑溪,歷史可追溯到荷治時期,但隨著都市發展而地下化。建興國中與浸信會之間的露明段是目前唯一河道外露的段落,臺南市都發局明年預計在這裡施工,讓更多人可以親近這條曾對臺南發展有著重要影響的溪流。
選課系統改革 先選先贏成歷史
【記者 吳玫瑾/中正大學報導】
國立中正大學目前已委外開發新的開排選課系統,同時也決議出未來選課制度調整方向,其中第三階段選課的先搶先贏制度將被取消,學生對此反應兩極。新系統預計於114學年度第二學期啟用,在此之前希望校方及學生能針對選課制度的改革進一步溝通、協調。
幼兒園安全警鐘:性別教育必要性
【記者 萬之勤/綜合報導】
近期幼兒園性騷擾與性侵害事件凸顯當前性別教育與安全機制的不足,如何透過教育幫助幼兒建立身體界線,改善校園設施隱私保護,並強化法律規範與師資培訓,已成為重要課題。建構安全、尊重且友善的校園環境需社會共同努力。
智慧回收機現身中正 卻難尋蹤跡
【記者 謝慈芸/中正大學報導】
國立中正大學於今(2024)年 11月在宿舍CB1區設置智慧回收機,旨在推動綠色永續校園,並鼓勵學生養成資源回收的習慣。然而,學生反映對機臺的不熟悉及設置位置問題,使用上遇到困難,導致使用率下降。對此,學校已積極回應,並計劃進一步改善。
國際志工到泰北 深化數位學習
【記者 机瑋琪/中正大學報導】
國立中正大學國際志工隊在今(2024)年暑假八月,前往泰國七所學校,針對泰北地區的中文學習、教材開發、數位學習環境及教師進修提供教育服務。不但改善當地教學資源匱乏的現況,也透過數位學習課程為當地提供更多探索與選擇。
多元假別 打造友善多元文化校園
【記者 鄭芷庭/中正大學報導】
臺灣族群的多樣性孕育了豐富多元的文化,在校園裡也常看到來自不同國家的學生,因此如何尊重各族群文化,成為十分重要的課題。近年來,部分大學開始推動多元文化假,希望能夠維護更多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參與文化活動的權益。
不分系未來 跨領域學習的效益
【記者 黃禹璇/中正大學報導】
國立中正大學紫荊不分系學士學位學程創立至第三年,學生在實際修課後產生許多看法,學生認為,雖然他們能夠與跨領域人才交流,但在制度上仍有許多待調整的地方。為此,不分系也將調整修業規定,簡化限制,為不分系學生提供更完善的學習管道與資源。
台灣稻米危機 新政策是否成解方
【記者 卓益聖/綜合報導】
隨著飲食文化改變,過往傳統主食「米」的需求量逐漸下降。國人平均食米量減少,導致稻米供給過剩及農民生計問題。因此政府推出「一集二轉三加三」計畫,希望在不改變公糧<註一>價格的情況下,改變稻米產業困境。然而是否對稻米產業產生正向影響,有待觀察。
嘉女收男學生 性別上的教育議題
【記者 游竣棋/嘉義市報導】
國立嘉義女子高級中學(以下簡稱嘉義女中)預計於2025年首度招收男學生進入特殊班就讀,以因應少子化衝擊。然而校長稱「男生數理較優」的言論引發爭議,學生也擔憂女校特色消失。
溪口聖母堂 信仰、文化與在地
【記者 王曉琦/嘉義溪口報導】
溪口居民多為福老化的客家人,稱「客底」。溪口露德聖母天主堂毗鄰張氏祠堂與三山國王廟,形成外來信仰與本土文化共存的獨特景觀。多年來,當地教友見證了族群關係緊密、地域連結深厚之溪口的歷史,並參與了信仰與文化逐漸在地化的過程。
社區柑仔店 長輩共融基地
【記者 游芳如/嘉義民雄報導】
台灣長期照顧資源開發協進會在嘉義民雄的三興社區打造了一間社區咖啡店,其前身為當地常駐最久的柑仔店,如今改建成咖啡店的形式來經營。長輩不僅可以在這個空間與他人分享故事,也會在裡面玩桌遊,增加彼此間的情感連結。
醫美?治療?整外的功能與限制
【記者 林穎婕/綜合報導】
整形與重建外科在「改善外貌」及「外觀與功能重建」都扮演重要的角色,除了透過美容醫學協助外貌的提升,也幫助因基因、疾病或意外導致機能喪失的民眾,修復部分身體的運作能力,但無論是醫美或重建,都必須注意其中的風險,並避免對治療效果有過度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