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大猷先生紀念獎】系列專訪|假訊息與仇恨言論的雙重威脅 如何在資訊洪流中保持清醒?-陳怡璇
發布日期 : 2025-05-23
國科會於2002年設立「吳大猷先生紀念獎」,此獎每年由科技部各學門召集人提名學術表現優異的42歲以下年輕學者,獎助國家學術人才長期投入研究,並進一步培養台灣未來的學術菁英。在113年度吳大猷先生紀念獎45位得獎人中,本校共兩位優秀青年研究者榮獲此獎,包含傳播學系副教授陳怡璇、先進工具機研究中心副教授郭秉寰。
本次專訪邀請獲獎人陳怡璇,其長年投身新聞傳播領域,近年研究方向著重社群媒體與假訊息的擴散對新聞產業及社會的影響。生活在數位時代裡,Facebook、Instagram等社群媒體已成為民眾每日獲得新聞資訊的主要平台,陳怡璇將分享這樣的轉變對閱聽人、新聞業和整體社會產生了什麼樣的深遠影響,並告訴民眾如何在當代社會中自保,抵禦假訊息的入侵。
疫情期間的兩種假訊息 解密社會極化的真相
自2020年以來,社群媒體的迅速普及成為假訊息溫床,假新聞與假訊息的擴散速度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假新聞及假訊息刻意編造或扭曲事實,試圖影響他人認知,以牟取經濟利益或實現特定目的,且可能對公共利益造成危害。陳怡璇指出,社群平台上的假新聞與假訊息不僅讓民眾的情緒變得更加偏激,也逐漸引發彼此之間的不信任。
「台灣的假新聞現象非常有趣,在疫情與烏俄戰爭期間,我觀察到兩種主要類型。」陳怡璇搜集約15個月的假新聞進行分析,發現當時國內假新聞主要分為騙流量型新聞以及目的為影響意識形態,與中國有關的政治新聞兩種。她說明第一類騙流量型新聞,如「小孩公園遭擄」,此類消息可迅速引發恐慌,進而使該訊息在短時間內快速傳播賺取流量;另一類則為民生相關假新聞,如「衛福部公告可領免費口罩」,這類新聞往往涉及重大議題,如疫情防控等問題時,就會迅速引發大量關注與傳播。
而在針對中國相關假新聞上,陳怡璇提到,此類新聞在政治立場上可分為親中和反中兩派,親中型假新聞不僅美化中國,還經常帶有貶低或詆毀民主制度的成分。她指出,較親中的群體容易相信此類新聞,並認為中國在國際間常遭誣賴,而真正的「壞人」是美國。這類新聞的立場鮮明,敵善惡的區分十分清晰,且這種假新聞在涉及烏俄戰爭等議題時,會更加突出。
真假之外的危機:仇恨言論如何撕裂台灣社會?
「假訊息的存在確實影響了資訊的傳遞,但更嚴重的是仇恨言論。」陳怡璇坦言,判斷訊息的真假相當困難,很多訊息的真假並非絕對,而是如光譜般存在,既有真也有假。她指出,相對於假訊息,仇恨言論不再關乎真假,而是一種極具激情和煽動性的語言,深刻影響人們對政治、政黨、國家,甚至選舉議題的看法。
陳怡璇解釋仇恨言論的可怕之處在於,其並非純粹的真假問題,而是民眾的觀點與情感,而這些觀點足以影響社會,引發更廣泛的社會問題。她強調,仇恨言論可遊走在言論自由的界線,因不涉及真假,比假訊息更容易被忽略,也因此仇恨言論比假訊息更普遍、也更具危險性。
AI時代的訊息洪流中 如何查證避免誤信?
隨近年假訊息不斷增加,民眾該如何自我抵禦防範假訊息也成了一大課題。在研究過程中,陳怡璇意識到若要預防假訊息的流竄,並非僅是仰賴做研究,同時也應回到社會本身,將研究結果融入媒體識讀教育,讓民眾具備判斷訊息的能力。
「看到的訊息不應該全然接受,而是保持懷疑的態度。」陳怡璇指出,當民眾看到訊息時,應習慣地思考訊息是誰講的?來自哪個網站?訊息是否對特定人士具有利害關係?她強調,這種思維模式可幫助民眾在第一時間辨識出有問題的訊息,避免盲目傳播。此外陳怡璇表示,即使在使用AI工具時,也應隨時保持批判性思維,一方面必須瞭解開發者是誰,另一方面在AI提供的資料上,也應要求AI提供明確的資料來源,確保資訊可靠性。她指出,時時對訊息保持懷疑的態度是媒體素養的基本原則,更是每個人都應具備的基本素養。
特約採訪/童建儒
以上資料來自中正大學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