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6小期ETV
歡迎收看第606小期ETV,本期為您帶來以下報導:
Read More
疫情後數位疲勞來襲 數位排毒成熱潮
【記者 林裕恩/中正大學報導】
隨著近年網路的普及與疫情隔離的影響,民眾使用網路的頻率大幅增加,疫情趨緩後,許多人逐漸察覺長時間使用數位科技對身心造成的壓力。並開始尋找讓生活重新回到平衡的方法,其中「數位排毒」成為年輕世代的新關鍵字。
禁止陰道前膜修復術 自由與現實的兩難
【記者 林佳穎/綜合報導】
今年8月,台灣女人連線召開記者會宣布該組織自2022年推動的「處女膜/惡露正名運動」在今年完成正名程序,兩詞分別被正名為「陰道前膜」與「產後排出物」。台女連表示正名只是開始,呼籲衛生福利部應禁止沒有醫學必要性的手術—陰道前膜修復術。
中秋後廚餘危機 年丟400萬噸恐加速暖化
【記者 張啟敏/綜合報導】
統計顯示,台灣人平均每年浪費約96公斤廚餘,居亞洲之冠,而台灣中秋烤肉後激增的廚餘量恐加劇食物浪費問題。這些食物在掩埋與分解過程中釋放甲烷,不僅造成資源浪費,也加速全球暖化。專家呼籲應從採購、分量到回收端加強管理,減少浪費。
從興趣到事業 植物生態瓶系列講座
【記者 鄭羽婕/中正大學報導】
國立中正大學近日舉辦「秋冬藝文活動」,邀請各領域的專家來到中正大學進行藝術展演。其中,「生態瓶創業分享講座」由小山映子植栽工作室創辦人羅如蘭主講,分享退休後如何以生態瓶創作開啟人生第二篇章、示範微型生態系設計,讓學生體驗創作與療癒力量。
重考大小事 我適合再拚一年嗎
【記者 龔秝均/綜合報導】
每年學測或分科測驗放榜後,總有學生在「重考」與「應屆上大學」間猶豫不決。透過專訪學生與教育現場教師,從自我覺察、重考生活、壓力負荷三面向,評估重考是否真的適用於每個人,並探討重考之外是否有其他可能。
當性別成為壓力 職場中的不平等
【記者 王紓綝/綜合報導】
記者伊藤詩織以《黑箱日記》揭開日本職場性暴力的沉默。當女性在職場中遭遇性侵或性騷擾,除了身心創傷,還得面對輿論的審判。從揭露到申訴的每一步,都夾雜著壓力與不信任。面對結構性問題,台灣如何從制度與文化雙面向出發,打造真正安全、平等的社會?
政策疫情與技術斷層 遊覽車產業受衝擊
【記者 曾珮甄/綜合報導】
近年來,隨著新冠疫情爆發及國內旅遊型態轉變,遊覽車產業面臨嚴峻挑戰。旅遊人次減少造成遊覽車出車量大幅下降,也連帶遊覽車製造廠工作量減少,除此之外,製造端也出現技術斷層危機。遊覽車產業期盼透過政策配合帶動旅遊風潮。
諸羅部屋 嘉義裡的性別友善角落
【記者 林芷妍/嘉義縣報導】
嘉義諸羅部屋參與台灣同志大遊行,展現對多元平權的支持。作為嘉義縣首座多元性別健康中心,與縣府衛生局合作推動愛滋防治與匿名篩檢,提供安全保密的檢測服務。同時推廣藥癮防治、心理輔導與性別教育,深入校園與社區,成為嘉義多元性別族群的重要支持據點。
嘉義KANO園區 重現棒球魂
【記者 葉宥辰/嘉義市報導】
嘉義市以「KANO棒球園區」再現嘉農棒球隊的傳奇精神,園區融合歷史、人文與運動,重現當年嘉農闖入甲子園的榮耀時刻。自2017年以來,這裡成為民眾認識嘉義棒球文化的重要據點,也延續了嘉農精神,讓「不放棄、堅持到底」的信念持續在嘉義發光發熱。
手作浪潮再起 年輕世代為「感受」買單
【記者 林育瑄/嘉義市報導】
在講求情感與互動的消費時代,「體驗經濟」正成為新世代的消費主流。相較於過去重視商品功能與價格,越來越多年輕人願意為「體驗」付費,追求參與感、故事性與情感連結,而在後疫情時代下,真實互動更成為消費者重新找回生活意義的重要方式。
台南起飛 觀光科技交流雙引擎啟動
【記者 羅琪鈺/台南市報導】
台南市政府十月宣布與台灣虎航合作,預計年底前開通「台南—熊本」及「台南—沖繩」兩條直飛航線,為南部國際旅遊市場注入新動能。此舉將便利民眾出國旅遊,也有望吸引日本旅客來台南觀光,促進觀光與城市國際能見度。
Designed with Beefree